检索
首页
机构概况
机构简介
专家介绍
荣誉证书
专利证书
信息资讯
地名信息
地名动态
媒体关注
地名研究
地名理论
地名法规
专家建言
学术研讨
地名文化
吴文化地名
视觉地名
地名故事
地名图书
地名服务
地名标准化服务
地名信息管理
标准地名查询
交流互动
侍其巷,不叫shì qí xiàng?
网址: www.szdmw.com 发布日期:2025/1/2 9:23:49
苏州古城西南,一条长约380米的巷子,有个已用了数百年的名字——侍其巷。侍其巷里,有粉墙黛瓦,还有花格窗,典型的江南风情。街上,无论是“老苏州”还是“新苏州”,都和这条巷子保持着各自的联系。侍其巷(shìqíxiàng),是很多人对这条巷子的称呼,且已固定在了路牌上,然而有位侍家后人却提出,侍其巷的“其”,其实不念“qí”,而是念“jī”。那么,苏州人叫了数百年的“侍其巷”,难道是叫错了?
侍其巷里听听说法
侍其巷东起东大街与司前街的相接处,西至吉庆街。这条巷子不长,数分钟便可步行走完,巷子也不宽,狭窄处不足3米,两侧大多是低矮的平房。
这是一条古街巷,虽已铺设了柏油马路,不过路面两侧房屋中不乏一些古建,比如侍其巷38号的邓邦述故居,为清代建筑,侍其巷47号的张宅,为民国建筑,它们均为控保建筑。此外,据《苏州老街志》记载,侍其巷30号为1927年前京汉铁路南段局长冯藕云卸任后购置的大宅;36号为1879年两广会馆;41号为清代合丰仓范围,民国时是女子师范及附小所在地。
老街巷里不乏老苏州的烟火气,透过一扇扇门、一扇扇窗,可以看到传统的理发店、棋牌室,还有好婆端着饭碗,搬张板凳坐在家门口,而好婆面前,有买菜回来的老街坊,还有赶着去送外卖的小伙子。在这条老街巷,所遇到的无论是“老苏州”还是“新苏州”,谈起侍其巷的路名,所说的均为“shìqíxiàng”。
“侍其巷”这个名字的由来,据说源自一个人。据《苏州老街志》,这条巷子在宋代时,巷东口立坊名为“难老坊”,后改为“灵芝坊”,《平江图》上的标注,就是“灵芝坊”。之后,因北宋名士侍其沔居住在此,才改名为侍其巷。南宋范成大《吴郡志》卷六坊市“乐桥西南”栏中列灵芝坊,并注:“(在)侍其巷”。
从这些史料看,侍其巷名的由来,与侍其沔有关。
侍家后人纠正读音
“侍其是复姓,他的世序自先汉广野君郦食其之裔孙,赐氏食其,后有食其平(郦平)于武帝元朔三年官为武帝侍中,约于武帝元狩元年,又合官与氏而为复姓侍其。后来约于洪武二年前后,即1369年左右,因‘洪武诏’改为单姓侍,是古代典型的以氏为姓的家族。”作为侍家后人,苏州市善耕教育集团总校长侍作兵常年研究家族历史。早在1994年,他就到苏州侍其巷走访。
2018年,侍作兵到苏州工作,将个人工作室搬到了侍其巷,还去苏州碑刻博物馆参观了《宋故侍其先生墓志铭》。“墓志铭记录的是侍其沔的生平,他为人侠义,当时苏州书院巷有办府学,他办的则是乡学。”
正是随着研究的深入,侍作兵越发认为,应当将侍其巷的读音纠正过来。他说,既然侍其巷得名是复姓侍其,而侍其源自汉代郦食其,而郦食其的“其”念“jī”,则侍其应该读“shìjī”,从而侍其巷就该读“shìjīxiàng”,而不应是如今路牌上标注的“SHIQI XIANG”。
“侍其巷里还出了一位侍其玮,他编写的《续千字文》被收进了《四库全书》,可以说是当时识字和学习儒学的教材。而侍其玮的学问,与他叔父侍其沔的教育分不开。”结合相关人文历史,侍作兵认为应对侍其巷的读音予以明确和规范。
古有争议今仍存疑
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苏州的古街古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修订后于去年5月1日施行的《地名管理条例》明确规定,国家鼓励公民、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地名文化保护活动。在苏州,关注地名文化、研究地名文化、探讨地名文化的活动历来活跃。侍其巷这条巷子该怎么读?同样值得探讨。苏州市地名咨询专家组成员蔡佞查询了众多资料,发现从姓名角度看,复姓“侍其”在古代就存在争议,比如宋代的《广韵》将“其”的读音放在“渠之切”,念的是“qí”,而明代的《正字通》则是音“基”,念的是“jī”。到当代,则相关辞书对“侍其”并无明确注音。此外,从地名角度看,蔡佞查询发现,从上世纪80年代起,标准地名名录中对“侍其巷”的“其”,注音就是“qí”,不过南京的历史地名中,也曾有个“侍其巷”,曾被讹传为“雉鸡巷”,由此推测,其“侍其巷”的“其”可能读“jī”。因而,从地名角度看,蔡佞认为目前侍其巷的读音是“jī”还是“qí”,都有可能,是存疑的。
同时,有业内人士认为,纵观众多老地名,存在古音和今音不一致的情况并不少见。这时,从标准地名看,对当年的程序性结论,应有所尊重,而地名的演变,同样是地名文化的一部分,“审字定音有规范的程序,可以广泛听取社会意见,如果社会意见比较统一,可以通过相应的合法流程来认定。同时还应该看到,通过类似的探讨,可以挖掘更多与地名相关的历史和文化,让地名变得有趣起来。”
该文章为转载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转载于公众号——苏州日报
上一个:
十里枫桥塘,说的就是这儿!
下一个:
打卡100年前的苏州,来这里citywalk!
版权所有: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:0512-57576767
接待地址: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
业务主管单位: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:
京ICP证000000号